有政治品质方面问题,但其共同点都是不实事求是,有甚至到荒谬绝伦地步。这样诽谤、诬陷,小则可以冤枉好人,搅乱人心,大则可以搞乱朝政,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非同小可。曹操是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因此下定决心整饬,“四者不除,吾以为羞”,表现不达目决不罢休精神。这不仅是为净化社会风气,实际上是还带着清明政治考虑。
曹操还下过道《清时令》:
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
反对“私结好于他人”,实际上就是反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从“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两句不难看出,曹操反对“阿党比周”、“私结好于他人”目,不仅仅是为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更重要是为让大家尽心力于国事,树立朝廷权威,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曹操这样考虑,是服从于他统全国大目标,对于防止新分裂割据局面出现是有积极意义。
此外,曹操平定冀州后还曾下令不准报私仇,禁止大操大办丧事,违者概以法律制裁。对于些关乎民生疾苦旧俗,曹操也给予充分关注。建安十年(206)三月曹操占据并州后,曾下过道《明罚令》: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月俸。
介子推,作介之推、介推,春秋时人。曾随晋公子重耳长期流亡,艰苦备尝,后返国渡河,见狐偃向重耳邀功,他羞与为伍,不辞而别。重耳即位后,论功封赏随他起流亡人,介子推偕同老母隐居绵山,至死不与重耳相见。《新序·节士》说,重耳求之不能得,于是放火烧山,以为这样可以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上。后来民间为纪念介子推,在介子推死这个月不举火,吃冷食。东汉时,周举改为吃三天冷食。曹操认为,北方气候寒冷,老人、小孩身体瘦弱,这样吃冷食有损健康。并举例说,春秋时有大功于吴伍子胥被沉尸江中,吴人却并没有因此而不饮江水,纪念介子推为什偏要吃冷食呢?于是下令,任何人不得再吃冷食,如有违犯,家长要判半年徒刑,主管官吏要判百天徒刑,县令县长要扣除个月薪俸。不惜绳之以重罚,不仅表现曹操移风易俗决心,更体现他关注民生疾苦精神。
为逐步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曹操除对些陋习明令禁止外,还采取正面教育措施。建安八年(203)七月,曹操下道《修学令》: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文学”,指儒家经学。“修文学”,即提倡儒学,其目是为树立仁义礼让风尚。“俊造”,俊士与造士。《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