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坚持长久。现在们却崇尚些令人难堪行为来作为大家共同遵守规范,再这下去,必定会带来弊端,被人钻空子。”
曹操认为说得有理,便做些纠正。他发布三道求贤令越到后来越强调才能重要,认为德才不能兼备时只要有才便可以使用,显然就带有纠正上述偏向用意。
曹操不仅确定选拔人才原则和标准,为人事主管部门物色合适人选,同时还沿袭东汉乡举里选传统,创立和实行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这个制度规定,由z.府选择有名望*员,按其籍贯兼任本郡中正官或本州大中正官。中正官、大中正官依所管地区人物德行和家世,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写上评语,推荐给人事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即参照他们所确定品级选用官吏。据《三国志·魏书·陈群传》,九品中正制是延康元年(220)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后,根据尚书陈群建议制订。但实际上,在这以前九品中正制已经大体成形,并已得到贯彻执行。《宋书·恩幸传序》说: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又《通典·选举典》说: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g,m,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此外,何夔任东曹掾时,曾向曹操建议,认为自起兵以来,制度草创,但用人不解根底,以致各自推举自己所喜欢人才,有时把德行撇在边。他主张先由乡里进行考察,使长幼顺序,不要互相超越,这样贤和不贤区别就会变得十分清楚。曹操很赞赏何夔建议,大约这时九品中正制雏形就已产生。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荆州后,立即拜访名士韩嵩,让他逐品评荆州人士优劣,然后加以录用,说明他对用熟悉情况本郡、本州人士来品评人物做法是赞赏,九品中正制在他看来是可行。
实施九品中正制目是为通过评定等级办法,来录用那些尚未做官人。汉末以来,由于战乱,乡、里等地方政权组织不少已遭受破坏,而各种人物大都离开乡土,流散四方,因此传统“乡举里选”制度已无法继续贯彻执行。这样来,在对各种人物出身里爵、道德才能进行考察时便发生困难,这对最大限度地发现和选用人才是很不利。在北方日趋统、社会秩序日趋安定情况下,流散四方人们又逐渐回到原籍,这时在定程序上恢复乡举里选传统还是适宜,对发现、培养人才是有好处。九品中正制在其创立之初,由于“不拘爵位”,确也按照“唯才是举”原则,选拔些有用之才。但同时,也存在过于看重德行出身偏向。此后,特别是曹丕继位以后,其弊端更日见突出。由于中正官逐步被世家大族把持,品评等级越来越重视家世出身,从而为门阀政治大开方便之门,到西晋时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