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序》中说:“建安末,余时在邺宫,朝游夕宴,究欢娱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朋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古来此娱,书籍未见。”此后,刘勰又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其对邺下之游概括,代表不少后人看法。
三文学史上个黄金时代
邺下文人不断聚会唱和,推波助澜,产生个积极成果,这就是促进文学全面发展。首先是彻底结束两汉“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钟嵘《诗品序》)局面,出现个诗歌创作、特别是五言创作高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就概述当时五言创作盛况。邺下文人今存诗作,五言占有很大比重,如曹丕占到半,曹植、王粲、陈琳、应玚占到大半,刘桢、徐幹、阮瑀全部都是,其中有不少作于邺下时期。两汉时期,四言是诗体正宗,五言是种不被重视新起形式,到晋代时挚虞还说“雅音之韵,四言为正”,直到南朝刘勰,还称四言为“正体”,五言为“流调”。邺下文人敢于突破传统偏见,大量采用五言俗体,使之成为国古代诗歌重要样式之,这是个不可磨灭历史功绩。
邺下文人五言诗作,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如曹植《送应氏》(其)以感伤笔触,描写洛阳被董卓焚毁后残破凄凉景象,反映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惨重破坏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蔡琰《悲愤诗》痛定思痛,通过对自己惨痛遭遇回顾,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在动乱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悲惨命运。王粲《从军诗》(五首),则对曹操统北方业绩作描述和歌颂。这些堪称“诗史”作品,般都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遒劲,感情真挚深沉,描写形象生动,读来真切感人,很能体现“建安风骨”特色。
大量五言诗是邺下文人在聚会宴饮时命题共作产物。《初学记》卷十引魏文帝《叙诗》说:“为太子时,北园及东阁讲堂并赋诗,命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同作。”在今存诗中,曹植、王粲、刘桢、阮瑀、应玚都有《公宴》诗,曹植、王粲、阮瑀都有《三良诗》,曹植、刘桢、应玚都有《斗鸡》诗,曹植、王粲、阮瑀都有《七哀》诗,当都属于这类作品。内容主要是《文心雕龙·明诗》所说“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萧统《文选》分别列入“公宴”“游览”等类。由于多为应酬、颂德,内容不免平庸,但从中可解文人们在邺城生活情况。其中也有些诗抒写乘时建功立业情怀,如陈琳《游览》诗其他二云:“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表现激昂上进时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