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这些诗作最值得注意是艺术表现上些特点,它们大都语言清丽,写景真切,注意锻造词句。如曹丕《芙蓉池作》,清人吴淇评云:“此诗只写‘夜行游’三字。于‘步西园’上著‘逍遥’二字,盖逐细看,故逐细写也。”(《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清人陈祚明评云:“‘双渠’四句,写景何其生动。‘飞鸟’句,健。‘丹霞’二句,光泽鲜丽。”(《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清人方东树评论说“双渠”两句“写景如画”,“惊风”句“极写人所道不出之景”(《昭昧詹言》卷二)。明人胡应麟评论《芙蓉池作》和曹植《公宴》诗,说“工语甚多,如‘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之类,句法字法,稍稍透露。”(《诗薮》内编卷二)皆为切中肯綮之谈。崇尚文采从此以后渐成风气,开始古典诗歌由质朴向工美转变。
此外,还有不少赠答诗,如曹植有《赠徐幹》《赠丁仪》《赠王粲》《赠丁仪王粲》《赠丁翼》,刘桢有《赠五官中郎将》(四首)、《赠徐幹》、《赠从弟》(三首),徐幹有《答刘公幹》等,多被《文选》收入“赠答”类,也多作于邺城,表现文人间互相关心、互相慰勉情谊。这类诗在表现上或直抒胸臆,或以景传情,语言平易中见隽美,质朴中见清丽,颇见特色。
抒情小赋写作也在这时期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国赋体文学鼎盛于两汉,当时流行于赋坛是所谓散体大赋,主要以京邑繁华、宫苑富丽、山川广袤、物产丰饶、田猎壮观为表现对象,内容比较单调,形式上也有些缺陷,如结构板滞、文字奇僻、铺张堆砌、形成定格、层层因袭等。作为大赋反动,抒情小赋早在西汉时即已出现,但数量不多,且在相当长个时期内未形成独立体制,不少赋家其代表作仍是那些鸿篇巨制,小赋对他们说来不过是偶尔为之,聊作消遣。到建安时期,经过邺下文人共同努力,抒情小赋数量大大增加,并且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崭新面貌。如题材大大扩展,不再像大赋作者那样把视野局限在帝王生活宫廷林苑之中;抒情性大大增强,不再像汉大赋那样繁采寡情,缺乏个性;体制长短随意,但大都十分短小,有甚至只有寥寥数行,不再像汉大赋那样铺张扬厉,形成定格;语言明白、通俗、流畅,不再像汉大赋那样好用生僻之典、晦涩之字,等等。这些变革标志着抒情小赋成熟和赋体文学发展新阶段,具有转折、开拓意义。
有趣是,这些抒情小赋不少也是命题共作产物。铜雀台建成后,曹操曾先后两次率曹丕、曹植等登台,使各作《登台赋》。据《古文苑》卷七章樵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曹操有次外出打猎,曹丕及众文士跟随,曹丕命陈琳、王粲、应玚、刘桢作赋以记之,结果陈琳作《武猎》,王粲作《羽猎》,应玚作《西狩》,刘桢作《大阅》,四赋各有所长,而以王粲所作为最好。除出猎赋外,在今存赋作中,《寡妇赋》、《出征赋》、《浮淮赋》、《愁霖赋》、《大暑赋》、《喜霁赋》、《蔡伯喈女赋》、《出妇赋》、《神女赋》、《节游赋》、《止欲赋》、《迷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