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神,反映出曹操胸怀磊落、不文过饰非面。
要求简便办理丧事,同时再次强调薄葬问题。具体规定是:入殓时穿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因有头疼病,很早就戴上头巾,大概要求死后仍戴着头巾;文武百官来殿中哭吊,只要哭十五声,安葬完毕,便脱掉丧服;驻防各地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要各守职责;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曹操要求简便办理丧事,是为避免铺张浪费,二是为不影响文武百官日常工作,防止局势出现动荡,不难看出曹操是从大局着眼。至于再要求薄葬,更是从大局着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句,即明确表明这点,所谓“遵古”,即遵守服孝和用金玉珍宝陪葬之类古礼。曹操考虑到天下尚未安定,应当尽量节俭,所以不同意“遵古”。东汉以来,厚葬成风,虽有不少《遗令》或《终制》提到要薄葬,但大都不过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贯彻执行。曹操却再明令薄葬,这对移风易俗,对减轻人民负担,无疑都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曹操这样做,肯定包含着防止被盗墓考虑。董卓之乱以来,蜂起争雄各路军队经费严重不足,纷纷打盗墓主意,董卓、袁绍、曹操都干过盗墓勾当,前面已经提到。曹操定亲自看到过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场面,不愿重蹈覆辙,所以再要求薄葬。曹操没有明说这点,但后来曹丕却是明说。黄初三年(222)十月曹丕在《终制》中要求他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按墓中施苇炭为求干燥),无藏金银铜铁,以瓦器”,“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为什要这做呢?因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因此,曹操遗令薄葬,是兼有公私两重考虑,这样做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好处。
对婢妾和歌舞艺人作安排,对些遗物作处理。要求将婢妾和歌舞艺人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对待。在铜雀台正堂上安放张六尺长床,挂上灵幔,早晚供上干肉、干粮之类祭品,每月初、十五两天,从早至午向着灵帐歌舞。要经常登上铜雀台,看望西陵墓田。余下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要用来祭祀。各房人没事做,可学着编织有丝带饰物鞋卖。自己生做官所得绶带,都放到柜中,遗留衣服、皮衣,可放在另柜中,不行话,曹丕兄弟可起分掉。曹操显然不希望自己死后很快被忘掉,因此对如何祭祀等问题作细致安排。对遗物处理不免显得琐屑,对妻妾儿女顾念又不免显得儿女情长。这点曾引起后人非议,如陆机就在《吊魏武帝文》中说:“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迂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余香。结遗情于婉娈何命促而意长!”意思是感情像这样受外物牵累,对家事顾念如此悱恻缠绵,在《遗令》中嘱咐如此细致详明,对曹操这样叱咤风云、英雄世人物来说,不免显得太不相称。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