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在战乱年代肯定少之又少,但还是体现《对酒》“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思想。他如《明罚令》因考虑到“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而严禁不举火吃寒食,又如《戒饮山水令》:
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
所说虽只是些小事,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曹操造福于民、实施“仁政”心愿。当然,“仁政”不过是儒家思想库中现成货色,并非曹操发明;赡给灾民、减免租税是历代统治者都采取过举措;统治者施行仁政目最终是为巩固本阶级统治,曹操施行些“仁政”措施目最终也是为争取人民支持,使自己在统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过,在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情况下采取些安定社会秩序和让人民活得下去措施,终归是有意义;争取人民来支持和参与符合人民愿望及历史发展趋势统战争也是无可非议。
又比如,在淳化社会风俗方面,曹操也是做些工作。《为徐宣陈矫下令》禁止诽谤,《修学令》命各郡县兴办教育,《整齐风俗令》命令整顿以诽谤为主不良社会风气,《礼让令》提倡礼让,《明罚令》禁止有损人民健康“寒食”,都是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禁止*祀,提倡节俭,反对厚葬,也是在这方面所做工作。整顿范围涉及到政治风气、生活作风、处世为人乃至民间习俗各个方面,整顿手段除正面提倡外,还采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革除办法。这些不良社会风气有些是早就存在着,其中有不少还是统治阶级专利,如*靡奢侈、结党营私、造谣诽谤等等。随着战乱纷起,道德沦丧,世风日沉,出现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不良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安定局面恢复,不利于维系人心稳定,甚至不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和保持人民健康,不利于正在进行统战争,曹操严令加以革除,虽然在某些方面怀有个人动机(如提倡礼让等),但总说来是十分必要。
曹操在《修学令》中说:“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仁义礼让”是曹操为整顿社会风气所树起面大旗,也是他整顿社会风气所要达到终极目。因此,他在选拔人才时既重视实际才能,也不看轻道德和品行。他对“名高德大”邴原十分优礼,对“德行堂堂”邢颙甚为尊重,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中颂扬桥玄时,也首先说他“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就是这种思想表现。在德行中,曹操又最看重孝道,因此他面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不仁不孝”也不要紧,面却又以“不孝”罪名把孔融杀。提倡孝目是为提倡忠,是为让大家更好地忠于自己,他不仅不杀因母亲在敌方而逃走毕湛,反而予以重用,说:“个孝顺父母人,难道会不忠于君主吗?这正是所要访求人啊!”就表明这点。仁义礼让自然仍是儒家思想库中现成货色,从理论和实际看都有其虚假、伪善面,但在当时对促进人心向善,对否定结党营私、诽谤生事、争权夺利等恶劣世风,确也能产生定作用。
再比如,曹操对于“刑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