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对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反清起义有所耳闻,章太炎认为自己这些“礼秀民,聚俊材”建议属于“革政”,有别于旨在“变郊号,柴社稷”“g,m”。因此,他呼吁应“以革政挽g,m”。
相似地,在发表于1897年8月《变法箴言》里,章太炎认为在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具备现代政治素养、朝野上下严重缺乏政治共识之际贸然设置议会,将政治议题诉诸公论,容易出现政治动荡。特别是在守旧者占大多数情形下,若以m;主形式决定是否施行新政改革,那结果极可能是受到守旧者反对而难以推行。他以自己所解西方近代史上相似史事为例,认为在内忧外患之时,m;主政治很容易造成内部冲突与损耗。因此,他提醒人们,旦在此刻施行m;主,设置议会,将难以避免“域内抢攘,流血漂卤”。在他看来,“学堂未建,不可以设议院;议院未设,不可以立m;主”,应当利用学会,广开民智。其具体方法,则为“合中西之言以喻之”,告诉人们近代西学很多内容在中国古籍里都能找到相似例子,虽然这样有比附之嫌,但能较为有效地化解些人好古守旧心理。章太炎这些主张,其实和洋务运动以来“托古改制”论颇为相似。为让更多服膺儒学士阶层接受新政治组织模式与政治学说,主张洋务士人习惯于运用“托古改制”方式申说政治变革之道,即强调那些被西洋诸国不断实践政治模式,其实都与中国古人之言暗合,只是由于各种因缘,中国古人微言大义在后世不被重视而已,以此化解反对改革之人成见。由此可见,此时章太炎虽然救国热情极高,但思想见解基本还是在自洋务运动至戊戌变法之间流行改革思想之框架内,谈不上有太多自己独到之见。
虽然与梁启超等人在政治立场上颇为致,但章太炎任职时务报馆才几个月就辞职离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学术立场上和包括梁启超在内康有为门生势若冰炭。史家张荫麟曾说:“‘经学’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与哲学在欧洲历史中之地位相当。其在西方史中,每当社会有剧变之世,哲学必先之或缘之而变;其在中国史中,每当社会有剧变之世,经学必先之或缘之而变。”康有为等人变法思想是建立在套经过他们改造今文经学理论之上。在《孔子改制考》中,为突显在当时展开变法运动合理性与紧迫性,康有为构建套论述先秦学术脉络话语体系,即认为上古史事茫昧无稽,无人能确知当时历史状况究竟是怎样。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关于上古时期历史人物与史事论述,主要是由于诸子各派为向统治者兜售自己思想主张,遂将其渊源追溯至上古,强调自己那些主张皆属于古有征,以此来增强其说服力。诸子各派虽然纷纷论述上古史事,但并没有多少真实性,只是种政治修辞(或曰政治话术),而诸子各派政治主张,也并非基于对历史流变深刻考察,而是类似宗教领袖创教之语,极具创新性,从抽象概念与信仰出发铺陈出套对于政治与社会见解。诸子各派也并不是学术团体,而是秉持不同教义宗教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