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只用第三人称写小说,几乎过去二十年。真是漫长岁月啊。
个人称切换,何以竟需要如此之长时间?确切理由连自己也不清楚。其他姑且不问,恐怕有点是运用第人称“”来写小说,身体和精神已经习以为常,所以转换起来自然要耗时费力。这在而言,与其说仅仅是人称变化,不如说得夸张些,更接近于视点变更。
好像属于那种不管是什事情,要改变它推进方式,总得耗费许多时间性格。比如说给登场人物起个名字,都会思考许久也起不好。像“鼠”啦“杰”啦这类绰号倒罢,但正儿八经名字却怎也起不好。为什呢?您要是问,也不太清楚,只能回答:“因为给别人起名字,实在感到害羞。”也说不好,就是觉得像这样人竟然随意赋予别人(哪怕是自己编造出来虚构人物)姓名,“未免有些假惺惺”。或许从开始,就觉得写小说这种行为令人害羞。写起小说来,简直就像把心灵赤裸裸地曝露在睽睽众目之下,令十分羞赧。
总算能给主要人物起名,按作品来说是始自《挪威森林》(九八七年)。就是说在此之前最初八年里,基本直用无名无姓登场人物,用第人称来写小说。细想想,这样写小说就等于直在为难自己,硬把繁琐曲折规则强加给自己。可当时却不以为意,满心以为本该这样,坚持下来。
然而随着小说变得更长更复杂,出场人物再无名无姓话,连也感到束手束脚。出场人物数目大增,而且还无名无姓,这样来势必会产生混乱。于是只得放弃坚持,横下心来,写《挪威森林》时便断然实施“起名作战”。虽然实属不易,但还是闭眼咬牙,豁出去。自此以后给出场人物起名,就不再是苦差事。如今更是信手拈来,顺顺当当就能起个合适名字。甚至还写像《没有色彩多崎作和他巡礼之年》那样,主人公姓名本身就成书名小说。《1Q84》也是,从女主人公被赋予“青豆”这个名字那刻起,情节便像突然得到动力般,朝前涌动起来。在这层意义上,名字成小说中十分重要因素。
就像这样,每当写新小说时,就设定两个具体目标,大多是技术性、肉眼可见目标,心想:“好,这次来挑战下!”喜欢这样写法。解决个新课题,完成桩此前做不到事情,就有种真实感,觉得自己作为作家又成长那丁点儿,就好比级级地爬梯子。小说家妙处就在于哪怕到五六十岁,这样发展和革新仍然可行,没有年龄制约。如果是体育选手,大概就不可能这样吧。
小说变成第三人称,出场人物增加,他们各自有姓名,故事可能性便愈加膨胀开去。亦即是说可以让不同种类、不同色调、拥有种种意见和世界观人物登场亮相,可以描写这些人之间多种多样瓜葛和关系。而且最为美妙,还是“自己几乎可以变成任何个人”。在用第人称写作时,也有过这种“几乎可以变成任何人”感觉,不过改为第三人称后,选择范围下子更宽广。
使用第人称写小说时,在多数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