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因为没有合适老师,就先建儒童院,分学舍和书斋两部分,学舍又分内舍、外舍、上舍,按着大书院模样规规整整地盖。
宋时估算着时间,个月后足以建起学舍,正可趁着五长假办论坛。
大郑朝休假基本照搬宋朝,原本五月就有夏至三天假期。后来本朝太祖大约是怨念现代五黄金周从七天缩成三天,所以订假期时特地给五安排七天长假,再挪凑下夏至假期,足足可以歇十天。
哪怕有人从福州赶来开峰会都够。
到时候带着桓小师兄来看看他亲自监造讲坛坐满人是什样!
致秀丽学校,让士人来到此地有景可玩,有同道共论学问,住得乐而忘返,将武平打造成个名师汇聚考试基地。
嗯……这说法怎听着有点残忍?
宋时想想,又觉着毛病不大,便从马鞍下取下随身带文房四宝,画出新小学鱼鳞图,大略写四至。又拿张纸,对着远处山景描下大略外廓,添减笔墨,改得更有交椅模样,在山脚靠中央地方画个白色圆形讲台。
——武平这交椅山环抱中讲坛,正等待配得上这座交椅名士登台。
他在外跑圈,果然收获不小,回衙就请父亲拨款,为县里添座社学。宋县令看着他画鱼鳞图,问面积大小、如何修建,便道:“这大个学校,只做小学忒可惜。儿既然要建学校,不如咱们家掏银子买下这片官地,请几个好先生,建成书院,到时候就挂个牌子叫‘宋时书院’,替你扬名。”
宋时踌躇满志地收拾行李,叫人递帖子给小师兄定时间,拿着他心爱油印机和刻好秘密文档,安排车去府里。
他爹叫他带上家人小厮,到后宅挑个丫鬟贴身服侍,宋时却挥挥手,漫不在乎地说:“在桓家住过那多年,他院里家人待都跟咱们家样,不用另添人,多生分呢。”
宋大人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便不再管他,只在他走那天带着纪姨娘道送他出县,看着他乘坐小车潇洒地往府城而去。
城
不吧……建私家书院可以建,这名字就算。
宋时把图画扔下,苦笑着说:“还是叫武平书院吧。朱子建书院不是还叫‘寒泉精舍’、‘云谷书院’,也未闻他老人家建座朱子书院。这书院建起来也不必急着请先生、找学生,先请个童生或生员教导那些庄户百姓孩子,也可以将县里慈幼院孩子送来念书,将来有好先生再招学生。”
凉亭叫作“见贤亭”,讲坛就叫“思齐讲坛”,取“见贤思齐”之意,二是效法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风格,愿上台士人各发新声,不落窠臼。
纪念讲坛和凉亭建立碑文他到府里再写,正式立碑时顺便办个第届福建名士才子交流大会——眼下这些书生们自己办讲座规模都太小,配不上桓小师兄修这好讲坛,还是得由z.府主导,办场文化界盛事。
他又在县里留几天,请园林匠来,按着他心意布置景观,指导匠人修学校。这座学校最终按着宋县令意思办成私学,蒙学、小学、大学同讲,中间建起长长院墙隔开童子、儒童、生员三档学舍,年纪越长住得越靠山上,孩子们就住山下平缓地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