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当然,大家来这儿,不是光听结果,有异议可以当堂提出,相关*员会做解答。若说得果然在理,改变决策也并非不可。
※※※
听闻枢密副使奏报,珠帘后赵祯缓缓道:“此寇乃是心腹大患,不可不除,谁与寡人分忧?”
便有班武将出班,请战道:“臣愿往!”“臣愿为官家提此贼头颅!”时间群情激昂,还真看不出是演戏。
“官家明鉴,侬贼遁入之大理国,与大宋素无邦交,亦无龃龉。”便有*员出班泼冷水道:“等既无下文捕捉之权,贸然兴兵亦有树敌之虞,不可不慎。”
其实陈恪很明白,自己这是在过面试关……派他出使是早就定下来事,但是担任什样角色,还需要相公们来考量。
既然横竖都要出去,当然尽可能争取主导权,处处掣肘滋味,可不好受。
韩琦对陈恪应对基本满意,还要问下去时,景阳钟响,他只好中止谈话道:“走,上朝去。”顿下道:“待会儿在朝堂上,你只管撒漫去说,无须顾忌。”
“遵命。”
离开值房,陈恪便与韩琦分开,人家是押班相公,他还没资格跟去。不过好在王珪还等着他,在朝鼓声中,把他领到班位,又嘱咐几句才离开。
“此言也有些道理。”赵祯望向韩琦道:“枢相有何高见?”
“依微臣之见,远交近攻,古有明训。大理虽与接壤,亦应在远交之列。因为用兵西陲,劳民伤财,自古所戒。”韩琦从容应道:“然两国既无邦交,亦无往来,其国又远处万里之外,故朝廷对其国内情形,全无所知。此乃定策之大忌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故而微臣建议,当面调兵遣将,陈于边境,施压大理,以备不测。面派遣得力之臣,携国书正告其国主,侬贼乃大宋之敌,劝其交出贼人,勿自取灭亡。纵使其顽固到底,亦可探虚实。”
“爱卿所言极是。”官家点点头道:“派何人出使,可有人选?”
“今科状元陈恪,素有张骞之志、陈汤之勇、班固之才,可担此重任。”
“宰相意下如何?”不知道,还以为大宋国政决策如儿戏般呢。
这不是陈恪首次上朝,但之前状元唱名,万众瞩目,哪敢四处张望。这会儿鹤立鸡群于群臣之中,不用偷瞄,就能把光景看得清清楚楚。但见此时,旭日东升,宣德门、大庆门皆已洞开,皇城司旗校手执戈矛,护道排列,盔甲兵器光芒耀眼不容逼视。
朝鼓声停后,两匹披红挂绿朝象,被内侍牵出宣德门,在门洞两边站好,各把长鼻伸出挽搭成桥。此时禁钟响起,朝官们肃衣列队从象鼻桥下进皇宫,不够级别京官则留在原地看个眼热。
进去*员在垂拱殿丹墀列班,伺候朝见。净鞭三下后,文武两班齐,天子驾坐。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
便有枢密副使出班奏报,侬智高再现之事。其实诸位大僚,几天之前便知此事,但在早朝上提出来,是国家正式承认此事,并必然要采取对策……而对策也早由官家、诸位相公、有司*员讨论妥当。只有极为重大或争议性很强事件,才会拿到早朝上公开讨论。
这是为提高行政效率,不然什事也不用干,光吵架就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