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快步而来正是徐光启,隔着数丈远便拱手作揖,喜形于色。
张原长揖道:“张原见过徐师兄。”
徐光启今年五十四岁,与张原父亲张瑞阳同龄,但因为焦竑关系,二人平辈论交,以同门师兄弟相称——
金尼阁早划十字道:“主佑平安,南京耶稣会士金尼阁见过保罗兄弟。”
徐转讯也上前见礼,徐转讯是上海人,也姓徐,但与徐光启并无亲戚关系。
法、论民生,对张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有切身体悟,翰社团体就需要这样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使命感,这也是张原直以来要引导,吃喝玩乐不可少,但该干正事时要能顶上。
……
腊月二十,船到天津卫,师兄徐光启是张原定要见人,上书救灾也需要徐光启指点和支持,所以这日午后到潞河与卫河交汇处,张原让船工把船泊在左岸,他与金尼阁、徐转讯几个人上岸向当地百姓打听徐翰林农庄在哪里?
果如徐光启信中所言,只要在两河交汇处上岸稍打听就能知道他徐氏农庄所在,张原雇辆马车,与金尼阁、徐转讯三人乘车前往,武陵、汪大锤几个仆从步行跟随。
平畴旷野,白雪皑皑,京津地区入冬以来也下数场大雪,气候比往年寒冷,驾车大马打着响鼻喷出白气,车夫拢着羊皮袄缩成团,马车往西行大约六、七里,车夫扬鞭指着不远处座小山道:“那边山下就是徐翰林农庄,徐翰林在津门屯田,种南方水稻,还有各种草药,徐翰林制作引水器具甚是稀奇,周围农夫常有人去看,徐翰林没有半点官架子,亲自教农人栽种、引水法子,只是小人实在是不明白,徐翰林好好京官不做,却到这里来种田!”
见到张原三人,徐光启非常愉快,问知还有二十三位举人与张原同行,现泊舟三岔河口,即命仆人备车、备轿,请武陵带路去把那些举人并邀来赴晚宴。
徐光启向张原三人介绍他身边那个三十来岁儒
张原曾听焦老师说过徐师兄告病辞官闲居津门原因,万历四十年癸丑科会试,徐光启任春秋房同考官,当时魏广微也是春秋房同考官,徐光启从魏广微黜落考卷中选出三人荐上去,这三人最终中进士,为官声誉亦好,魏广微由此忌恨徐光启,放出谣言说徐光启收受考生贿赂,更攻讦徐光启迷信天主、不忠不孝,徐光启这段时间脖颈痛身体欠佳,遭此毁谤,顿萌去志,辞官去天津边养病边种田,编著《农政全书》,兴修水利,试验推广南方水稻,缓解江南漕运压力,徐光启觉得与其在朝中与那些言官磨嘴皮,还不如退而结网干些实事——
张原道:“大明朝就是徐翰林这样官太少,不然即便有天灾也扛得过去。”
车夫道:“这位公子说得是,徐翰林是个好官,津门附近贫苦人常得徐翰林接济,今年京师到天津卫庄稼收成都不好哇,日子难过。”
马车轧冰碾雪到徐氏庄园大门前,武陵去投刺,没到盏茶时间,几个人从庄园小道上急急迎出来,走在前面儒者大约五十来岁,身量中等,双眉轩朗,眼神清亮,鼻翼两侧法令纹清晰而匀称,显示此人心志坚定而且生活有规律——
“介子师弟,愚兄等你多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