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不得不移动城址,以使用新水源——高梁河水系。
第三,交通要通畅。要将统治者命令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来自全国信息较快地反馈到都城,东西南北物资尽快地输送到都城,都离不开优越交通条件,首先是良好地理位置。战国时,秦国三个都城雍、栎阳和咸阳,都排列在渭河北岸,主要是因为渭河之北有条平坦东西大道,可以直通到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晋国。虽然渭南也有条道路,但却不如渭北重要。北京在古代之所以发展为华北北部最大城市和著名古都,原因之就是位于中原北部通往东北、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几条道路连接点,具有优越地理位置。
在古代,利用河流进行水上运输是最为便捷交通运输方式,但不少都城周围缺少可供航行河流。为此,朝廷往往动用巨大人力物力,开挖运河,以弥补天然运力不足。因此,战国魏惠王迁都大梁第二年,就开挖鸿沟,沟通黄河和淮河间主要水道。隋炀帝在营建东都同年,便开通济渠和大运河,使船只可在洛阳下水,入黄河和淮河,直下江南。
第四,周围要山环水绕,便于防守。为确保都城安全,不至于轻而易举就被敌人攻占,历代王朝都要求都城所在区域是险要之地,今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古都,其所在关中区域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显然是原因之。不仅如此,都城四周最好也有险可依,以资最后抵抗。建于西安附近古都,西周丰、镐,秦咸阳,西汉、北朝、隋、唐长安,城址都没有越过灞水,原因是要“临河以为渊”。因为这些王朝主要威胁来自东部,南北流向灞河无疑是道天然屏障。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南望伊阙,北据邙山,东临瀍[chan潺]水,西接涧河,洛水中贯,显然在选址时已考虑到防御需要。
如果不具备山环水绕地理形胜,便只好在都城周围屯驻重兵,借助于血肉长城,由此就要大大加重都城对外地粮食和物资需求程度。北宋初太祖之所以打算迁都洛阳或长安,用他话来说,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东周)、汉(西汉和东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他担心定都开封,屯驻重兵,必然要大大加重人民运输漕粮负担,“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dan单〕(意思是用尽)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五,所在区域经济要发达。都城既然是全国人口最多都市,消耗巨量粮食和生活用品,而古代长途运输又是如此不便,如果都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就可以减少对外地依赖程度。因此,古代都城所在地往往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上节已经指出,唐中叶以前,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所以统王朝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迫使都城向东向南移,先是迁到靠近江淮开封,然后干脆迁到位于江南南京。就全国总经济格局而言,都城需要位于或靠近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就次级区域来说,都城所在地也应该是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战国时,秦国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主要因为栎阳所在区域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