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几乎为零。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
因为他深知军饷太低是军队风气败坏主要原因,所以他规定湘军士兵收入,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国家正规军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这样高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湘军军官,曾国藩更是采用高薪养廉政策。湘军中级军官,每月纯收入可达百五十两,年就是千八百两。正规军中高级军官年还不到千两,中级军官只有三五百两。湘军中级军官收入,是正规军同级军官三倍到六倍。湘军高级军官收入更高。曾国藩规定,统率万人高级军官,每年净收入五千四百两,这个数字是国家正规军同级别六倍左右。
因为军饷高,所以湘军招人很容易。“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90)湘军在招募时,往往“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91)。曾国藩开始只想练万人,结果因为报名人多,后来达到万七千人。
曾国藩是个文人,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做事是非常脚踏实地。文人最容易犯毛病是唱高调,但是实际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
湘军在制度上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这创新,也是军事门外汉曾国藩殚精竭虑、集思广益结果。
绿营兵最大问题是“兵与勇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92)。这是因为清代皇帝都极有权术,生怕军官拥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视兵为国有,而不是兵为将有。所以每逢战争,“东抽百,西拨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或楚弁以辖黔镇”(93),临时组成军队。这样做好处是,将军和士兵之间互不熟悉,没有私人感情,甚至语言都不通,大家都只听皇帝,没有皇帝命令就不能调动军队,这就保证皇帝安全。但是坏处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甚至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彼此都非常生疏。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让你移栽棵大树,你却去砍树枝,东砍根儿,西砍根儿,然后捆到起,绑成个大树形状,但这些树枝形不成棵有生命力树,形不成个整体。因此出现“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94)局面,所以绿营“兵畏贼,不畏将。将畏兵,不畏法”(95)。将与兵如同路人,“胜则相忌,败不相救”(96)。
在致李鸿章和江忠源信中,曾国藩指出绿营兵制根本弊病,他说:“今日兵事最堪痛苦者,莫大于‘兵败不相救’四字。”“虽此军大败奔北,流血成渊,彼军袖手而旁观,哆口而微笑。”(97)“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人出而援手拯救生死呼吸之顷者。”(98)这支军队大败,血流成河,另支军队却袖手旁观,面露微笑。这支军队胜,另支就非常嫉妒,怕胜者得到赏银,怕别人升官。
所以曾国藩说,这样军队,即使“诸葛复起”(99),就是诸葛亮活过来,也是打不胜仗。因为这不是个人道德水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