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曾国藩对咸丰说,要在湖南“立个大团”,办个大团练。咸丰皇帝不置可否地默许。在咸丰看来,“只要对镇压太平天国有利,只要不从中央财政拿钱,怎办都可
意去筹钱。因为办团练国家不提供经费,只能自己去劝捐,也就是说,劝那些大户捐款。早在还没有出山前,他就说过:“至于催促捐项,无论斩焉在疚,不可遽登人门,即使冒尔从事,而国藩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其稍有资力者,大抵闻名而不识面,旦往而劝捐,人将有敬而远之之意,盖亦无当于事理。是以再四踌躇,迟迟未出。”(36)也就是说,不要说自己脸皮薄,不愿登门劝捐,就是自己硬着头皮上门,但是自己认识人大多非富贵人家,筹钱实在太困难。
创建湘军之后,关于军饷,曾国藩想来想去,还是只有劝捐这个办法。他在衡阳设立劝捐总局,派人四处劝捐筹饷。回报是由国家授予他们些荣誉性虚职。
然而,曾国藩本身非官非绅,权力不明,收据由曾国藩自己刊印,信用不高。从咸丰三年(1853)八月到咸丰四年(1854)底,总局费尽口舌,共才弄到万九千多两银子,根本无济于事。劝而不动,他只好强行勒派。巨绅们如果拒不捐款,他就派兵动用拘押手段。结果虽然弄到些钱,却招致地方大户重重怨恨。曾国藩因此叹息:“劝捐之难,难于登天,费尽心力,迄无获。”(37)
因为劝捐,他甚至还得罪皇帝。原来已故湖北巡抚杨健之孙杨江,急公好义,主动捐输军饷两万两银子,解曾国藩燃眉之急。曾国藩感动之下,想把他树为表率,带动捐输事业,于是上疏请旨,请朝廷批准将杨健列入祀乡贤祠。
杨健生前为官平平,且受过处分,其官声、治绩均不足以入祀乡贤祠。不过兵务紧急,同意他这个请求也算不上什大事。不想精于小事疏于大计咸丰皇帝根本体谅不到曾国藩难处,恪守“名位不能轻易予人”教条,大发雷霆,将曾国藩痛骂顿,说他“所奏荒谬之至”,并且说“(曾国藩)实属袒护同乡,以私废公,显背圣旨,可恶已极。……着交部议处”(38)。
而京官们部议结果竟提出给以革职处分。好在皇帝尚未失去理智,知道曾国藩这样人缺不得,于是将处分改为降二级调用,使曾国藩由二品京堂降到三品。
2.与咸丰帝博弈
曾国藩咸丰三年(1853)初开始创办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初出师。在这年多时间里,除要逐解决用人、筹饷、购械、整章、建制等难题之外,还面对着个更巨大难题:那就是咸丰皇帝瞎指挥。
曾国藩调动全部心力,苦练湘军。他把自己当成滔滔天下唯中流砥柱,当成天下最后希望。他要用这支军队去挽救大清危亡。所以他练兵宗旨是,首战定要胜。不真正练成,绝不轻易出兵。他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若仓皇出,比于辽东自诩之豕,又同灞上儿戏之师,则徒见笑大方耳。必须练百金精强之卒,制十分坚致之械,转战数年,曾无馁志,乃可出而试。”(39)
然而,咸丰皇帝却不这样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