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是古话,表达却是
中国,都应该进贡称臣。见中国皇帝,都必须三跪九叩。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到访,因为不同意给乾隆叩头,引起激烈外交纠纷。后来嘉庆年间另使团来华,皇帝得知他们不同意三跪九叩,干脆直接遣返。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高级大臣见到条约内容,不痛惜中国割地赔款,却痛惜文中将中国皇帝和英国女王并排平等书写。
清代还有个特殊规定,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城市里定居。正如在《饥饿盛世》中已经写过那样,虽然与中国贸易多年,但英国人只到过中国个城市,那就是广州。来到广州后,他们不能住到广州城内,只准住在“十三行街”内,而且没事还不允许外出,不许与普通中国人交往。之所以如此,个原因,是外国人乃蛮夷,商人又是四民之末,所以外国商人低人等,不配如同中国人那样住在城里。
洋人当然对此感觉不爽。洋人倒不是非要到拥挤城市里去生活,“入城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他们主要是咽不下这口气。因此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专门有条是规定外国人从此可以进城居住。“英方要求入城,其目是无形而不是有形,更侧重为心理因素面而非为实际利益面。”(38)
然而,经过第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唯独尊意识仍然没有丝毫撼动。大清臣民拒绝履行这条约。割地赔款都履行得很痛快,但是偏要在这个细节上抵抗外国人,就是不让你进城,就是不想承认你和们是平等。这样才能发泄们心中积累郁闷。所以当英国人提出要到广州城内居住时,广州民情汹汹,群起反对,掀起所谓“反入城斗争”,无论如何也不让外国人进城住。朝廷对此也坚决支持,导致外国人迟迟不能进城。
英国人为此事交涉十年,也没有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是英人借口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中,最令大清君臣感觉耻辱,也不是国家利益具体损失,而是其中关于外国可以派公使进驻北京条款。
按照们今人理解,国家之间互派公使,也是国际惯例,象征着各国关系平等,没什不可容忍。但是大清君臣却不这样想。可以想见,这些外国公使肯定会拒绝在咸丰皇帝面前下跪。这令年轻咸丰恐惧万分。为此他不惜撕毁条约,选择继续作战,来阻止外国公使脚步。结果是更惨重失败,更大面积割地。
总之,当时中国人对外观念个心理症结是无法接受洋人是和中国人平等“人”,仍然厢情愿地判定他们是低人等半人半兽生物。
曾国藩虽然早年也曾经认为洋人“性同犬羊”,但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已经完全改变观念。他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是人,就要用对待人态度去对待他,不能用对待野兽或者牲畜办法。
早在李鸿章在上海处理洋务时,曾国藩就写信给他说,要把儒学“忠信笃敬”思想运用到外交上。他援引孔子话:“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子张书诸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