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南京条约》执行过程中,清z.府并不特别认真。广州市民掀起反入城斗争,地方官当然也坚决支持。不过地方官应对手段不是公开反对,而是“糊弄”。当时两广总督耆英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和英国人谈判时候说,要做通广州市民工作非常难,要给他时间。多长时间呢?两年。为什是两年呢?因为此时耆英已被授为协办大学士,正常话两年后极有可能已经调往京师。正如他谋士所说:“缓以两年,此两年中公早内召,可置身事外矣。”(43)到时候这个麻烦事将由后任处理。
两年之后,认死理英国人再次提出兑现约定,那时两广总督果然已经不是耆英,而是徐广缙,他毫不考虑耆英已经同意在先,而是果断拒绝英国人请求。道光皇帝览奏对徐广缙“爱国”情怀感到非常欣慰。他批示说:“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时羁縻。……前经降旨暂准入城游,亦不过权宜之计。”(44)表示同意徐广缙意见,继续找各种借口,不让英国人入城。
洋人是坏人,所以糊弄洋人就是爱国,在道义上没什不对。
但是洋人似乎不太好糊弄,他们虽然被中国人界定为半人半兽,但智商似乎并不差,而且性格很执拗。后来中
新观念:要转变天朝上国君临万邦传统观念,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这在今天看起来是平常观念,在当时却是种石破天惊g,m性观点。
曾国藩认为,不用智商特别高就会明白,你不可能强迫个比你强大人给你下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知狂妄应该被打破。很明显,们无法再按藩属之礼要求洋人,和他们只能行“敌国之礼”,即平等之礼。这是符合近代交往规则。“中外既已通好,彼此往来,亦属常事。”(39)“不绳以礼法,不待以藩属,徒见朝廷之大方,未必有损于国体。”(40)
今天绝大部分人中国人应该会认同曾国藩观点,然而在当时,敢于提出这些看法是需要勇气,搞不好会很容易被骂为汉*。
曾国藩第二个与众不同观念是诚信外交。所谓诚信外交,就是对外国人也要讲信用。
这听起来也很奇怪。外交当然要讲信用,这还用强调吗?
然而当时大清臣民并不这样想,因为中国人历来处理外交,并不以“诚信”,而以“羁縻”。
什叫羁縻呢?
“羁,马络头也。縻,牛缰也。”也就是说,是种对付牲畜工具。《史记》说:“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羁縻之道”出发点是蛮夷非族类,因此跟他们是讲不道理,只能以权宜、权术来笼络糊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荒忽之人,羁縻而已。”(41)
因此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君臣对付外国人手段,直是“羁縻”,或者说糊弄。
第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然而道光皇帝认为这个条约并不可怕,他算盘是以此条约“暂事羁縻”,以后时势如果变化,可以随时不作数。不光是皇帝这样想,大臣们也大多是这样计划。比如叶名琛就说“当日准其五口传教,原不过时权宜之计”(42)。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