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时距教案发生已经二十天,但是天津城反教狂热并未平息,天津百姓“尚激奋不已,满城嚣嚣,群思逞”(42)。洋人死伤如此惨重,但是天津民众丝毫不觉得自己理亏,反而认为杀得还不够多。
对于曾国藩到来,天津绅民欢呼雀跃。曾国藩在当时普通中国民众心目中,是个扭转乾坤大英雄,也是个中国文化坚定维护者。天津绅士中很多人都读过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时写《讨粤匪檄》,有人还能背诵其中些名句,比如“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
忧。他担心是如果朝廷派个颟顸无能之辈,激化矛盾,引发战争,将再次将中国推入灾难深渊。
所以后来在给李鸿章信中,他说:“事端重大,义不敢辞。数日之后,即拟力疾前往。”(40)准备病情稍缓,就起程赴津。
六月初三日,曾国藩感觉身体勉强可以支撑,因此决定束装就道。这次出门,曾国藩预感到自己很有可能会病死天津,不定能活着回来。所以他在灯下给自己儿子们写下份很长遗嘱。
他说:“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1853)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秉承,兹略示二,以备不虞。”
这个案子很难办,反复思考,也没有好办法,可能会死于此事。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以来,就已经下定为国牺牲决心。现在已经老,更不会怕死,不会自负初心。有些话向你们交代下。
曾国藩遗嘱与普通人不同,其中并没有什遗产分割之类常见内容,重心是放在对后代品性期许上。他把自己生为人处世最重要心得又向儿子们交代次,那就是为人定要做到“不忮不求”。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则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41)
人这辈子,最难去除是嫉妒和贪求。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贪求心。这两点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事实上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当世名公,都处理不好。嫉妒经常出现在功名事业差不多人之间,贪求常出现在升官发财之际。连左宗棠、郭嵩焘这样大人物事实上都常在这两点上犯错误。所以他专门强调,这两点不去除,则既难立品,又妨造福。希望曾氏后人能克掉这两点,做到“心地干净”。
六月初六日,曾国藩从保定起程。六月初十日,到达天津。
到天津,曾国藩就感觉到绅士阶层强大力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