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着问题。清军攻克伊犁后,原以为可以缴获部分牲畜、粮食。不料准部屡经战祸,伊犁并无积存物资。因为军粮不继,平定准部之后,清朝大军只能迅速撤离,只留下五百名士兵做清朝将军护卫,准部由率先降清阿睦尔撒纳与清朝将军共同管理。阿睦尔撒纳本不是个安分之人,虽然平定伊犁之后,乾隆以其战功最多,封他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他仍然不满足。他见清朝兵力已退,萌生做准部新汗、独据准噶尔汗国原来版图野心。平定准部之后,乾隆秉“分而治之”之策,准备把准部分为四,使其互不统属,阿睦尔撒纳却要求成为四部统首领,凌驾众人之上。乾隆当然不同意他请求,于是他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杀死清军将领,起兵叛乱,自立为汗。乾隆二十年(1756年)二月,乾隆不得不又再次派兵,擒拿阿睦尔撒纳。
平叛战争进展得很不顺利。由于事发仓促,清军仍然没有携带充足粮草就出发,路上对喀尔喀蒙古大肆榨取。到新疆之后,又大肆抢夺准部故地牲畜粮食。准部本来就已经陷入饥荒之中,清军来,雪上加霜,大批民众饿死,剩下都纷纷起来反抗清军。而前线将领又很不得力,屡屡错失战机,使阿睦尔撒纳再逃脱。乾隆皇帝筹莫展。恰在此时,直全力支持乾隆平准喀尔喀部蒙古居然也起兵反叛。
反叛原因是清王朝对喀尔喀蒙古榨取超过极限。“因粮于敌”策略在战争中实际上演变成因粮于友。在开往新疆途中,缺乏物资准备清军再掠夺喀尔喀蒙古人,“毡子、毛皮和其他畜产品都被清朝当局以动员和征用方式夺走。除这些,喀尔喀劳动者越来越频繁地被招去服兵役,而且他们必须自备武器弹药……大部分男人脱离生产,被打发去打仗”。(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因此,在部落领袖青衮杂卜带领下,万多喀尔喀蒙古人起兵反清。二十三个札萨克王公聚集在克鲁伦河畔,酝酿要举行全蒙古反清战争。
乾隆醒悟到自己失误,迅速转弯子。“北京理解到这危局。博格德汗(乾隆)知道蒙古人不满,于1756年9月写信给库伦呼图克图和土谢图汗,说他不知道蒙古人贫困,对蒙古人他将因功赏赐。”(瓦西里耶夫《外贝加尔哥萨克》)
乾隆知道仅仅封信是远远不够。他又通过小时候起读书密友章嘉三世活佛做哲布尊丹巴工作,许诺将对喀尔喀蒙古人大大施恩,终于安抚住喀尔喀蒙古,镇压青衮杂卜起义,扫除后顾之忧。
吸取这次教训,乾隆终于不再“因粮于敌”。他痛定思痛,改变作战方式,首先调集大批粮食,运至前线,巴里坤、哈密贮粮十万石,足够大军三四年之用,然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第三次进兵。这次,他终于顺利摘取胜利果实。经过连年战争和饥荒,准部蒙古人已经穷困交加,疾病流行,死亡甚多,毫无战斗力,清军所到之处,都能迅速取胜。阿睦尔撒纳日暮途穷,逃入俄罗斯境内,后来病死异国。
这场战争意义非同般。自大清开国以来,准噶尔汗国这个敌对势力就如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