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周天子无权,诸侯有权,找他办不成事。可是有人也有疑惑,没权并不妨碍你去尊敬他、朝见他啊,孔子成天喊着要“尊王”,越是没权,你越应该尊重他啊。所以明治维新时候,有日本学者抓住这点,说孔子不忠于周朝。
这其实就说明后世人对周制不理解。在周制中,只有诸侯才需要效忠周天子
父亲就没人养啊。孔子听觉得这个人道德真高尚。
这个故事当然是把儒家观念推到极致,有点夸张,不过也确实反映儒家思想本质。儒家认为,血缘是至高无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且给父亲报仇,是绝对正确,别管对方是国君还是什,因为“父高于君”。
秦晖先生说,这些故事说明先秦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提倡“父高于君”,正是为阻止国家权力向家族内部延伸。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后世观念,先秦人是没有这个矛盾。
三
周秦之变第个层次,就是从小共同体变成大共同体。
什叫小共同体?就是老子说“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帝王世纪》说,夏商之际,天下1800方国,那按当时总人口来看,每个方国平均人口不过1300人。宋镇豪在《夏商社会生活史》中根据夏商之际古城址考古资料,推测当时平均人口是1500人。周初天下也是千多个方国,薛涌说:“千多个国,大体都集中于狭小中原地区,每国人口平均也就是几千人。”[10]为什老死不相往来呢?因为各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不用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状态,对今天习惯大共同体生活中国人来说,可能难以想象。其实,如果对比下欧洲中世纪庄园,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日耳曼民族消灭罗马帝国后,各地封建主关起门来过日子,中世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所有生活用品基本上都可以自己生产,既种地打粮,也养牛养猪,还有人从事手工,当木匠或者铁匠。也就是说,关上大门与世隔绝也没有任何问题。庄园里农奴和农民是不能随便离开庄园。因此“每个庄园就是个社会。农民们大概辈子都不会跑出家乡十里地以外去;庄园是个自给自足地方,若没有战争波及这里,它与外界就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当时英国布满大大小小这样庄园”[11]。
周代社会也差不多是这样。所以当时社会横向结构是不连贯,可以互不往来,或者很少往来。
纵向呢?当时社会上当然有等级结构,最上面是周天子,然后是诸侯,然后是卿,然后是士。虽然整齐有序,但是这种结构不像后来官僚结构那样能“竿子插到底”。为什呢?因为和中世纪欧洲样,“主人主人不是主人,附庸附庸也不是附庸”。每个人只对他直接上级负责,不对上级上级负责。
读春秋战国史料时候,相信很多人会有个疑问:为什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不停地徒劳地游说各国君主,却不去见最高领导?明明他们好几次路过周天子领地,但就是不去朝见周天子。这是怎回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