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公公,别看他五十多,论操持家务还差得多呢!你婆婆,简直是个病包儿,你跟她商量点事儿,她光会哼哼!这家,告诉你
少年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房子,成家。他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直到孙辈,才受风气推移,而去入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笔被算命先生推奖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时候总是先楞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天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日久天长,他已养成这个习惯,也就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会儿。
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丈夫象赠送博士学位似送给她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个意思,"好吗,她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来,连她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于是她除"大嫂""妈妈"等应得称呼外,便成"小顺儿妈";小顺儿是她小男孩。
小顺儿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所以有时候碰巧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时候,她仍旧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两把,才对小顺儿妈说:
"咱们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妈又大又水灵眼很快转动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心意。很脆很快,她回答:"还够吃三个月呢!"
其实,家中粮食并没有那多。她不愿因说实话,而惹起老人罗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
她回答更快当:"也够吃!干疙疸,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
"好!"老人满意。有三个月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可是老人并不想就这结束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其中道理:"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也没把脑袋掰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
老人说句,小顺儿妈点次头,或说声"是"。老人话,她已经听过起码有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听。老人见有人欣赏自己话,不由提高点嗓音,以便增高感动力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